VACANCY
  • 艺术家
  • 展览
  • 博览会
  • 新闻
  • 视频
  • 联系
  • EN
  • 艺术家
  • 展览
  • 博览会
  • 新闻
  • 视频
  • 联系
  • EN
过往展览

祝福

展期_ 2018年11月9日至2019年1月5日
开幕_ 2018年11月9日下午6至8时
策展人_ 孙冬冬
​

​VACANCY

​艺术家

陈飞 (b. 1983)
西尔・弗洛耶 (b. 1968)
何翔宇 (b. 1986)
黄然 (b. 1986)
李明 (b. 1986)
洛斯・卡平特罗斯
倪灏 (b. 1989)
仇晓飞 (b. 1977)
陶辉 (b. 1987)
徐渠 (b. 1978)
杨健 (b. 1982)
​

展览现场 / 作品 / 新闻稿 / 相关评论
陈飞, 祝福, 2018, 布面丙烯, 80 x 100 cm, 31 1/2 x 39 3/8 in
陈飞
祝福, 2018
布面丙烯
80 x 100 cm
31 1/2 x 39 3/8 in

陈飞以什锦果篮——即亲友探望住院病人时最常见的礼物作为作品《祝福》(2018)中的主题。种类丰富的水果让病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水果的种类越多也显得探望的人思虑周全,娇艳欲滴却口感欠佳的水果,反映了当今的社会面貌。画中果篮被静置在一块大理石板上,水果的上方罩着一层艺术家手工喷绘的塑料保鲜膜,使水果看起来越发逼真且诱人,宛若一幅由当代语言诠释的巴洛克风格静物画(vanitas)——意图对抗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犹如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蜡像一般。这一切恰如其份的与黑色花朵图样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背景由窗帘布料制成,是陈飞在北京南城恰巧收购的材料。北京南城象徵了北京旧有的生活方式与状态,陈飞偶然发现原本熙熙攘攘的街头小店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因为城市升级而出现的装饰城,迫使商家只能选择回老家或是去开淘宝店,反映了城市空间再生产而伴随的消费升级。陈飞以原价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了这块面料,并用它做了这幅画的背景。上面仍旧清晰可见的印花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维系当地人生活的旧市场已不复存在。果篮与花布相邻并置应许了无论城市乡村之中,因为困境寻找更美好生活而颠沛流离的人们。
​
​



西尔・弗洛耶
倾盆大雨, 2004(视频预览)
投影仪、声音
5’56”
致谢西尔・弗洛耶及施博尔画廊

西尔・弗洛耶擅长在作品中对日常语言与符号进行幽默讽刺的运用。沉静而有力丶戏谑却深奥是弗洛耶作品所散发的独特气质。通过生活中人们熟知的现成物进行细微的改变与干预,提供人们对於事物的不同观察,引起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在《倾盆大雨》(2004)中,弗洛耶在众多地点拍摄了暴雨倾盆而降的场景。通过些微摆动摄影机的景框,弗洛耶彷佛捕捉到了完美垂直穿过影像画面的雨幕。镜头边框提供的线索,显现了眼前幻境之於真实世界的天真。在这件作品当中弗洛耶对日常情景的操纵,揭示了想像与真实之间的一次完美融合。每一次完美落下的雨幕终将在下一刻流逝,每一次的尝试都在另一次的失败中完成。观者在注视倾盆落下的雨幕当下,所谓完美的概念在弗洛耶的作品之中仍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
​


何翔宇, 无题, 2018, 17份裱框书信和明信片、壁纸
何翔宇
无题, 2018
17份裱框书信和明信片、壁纸

何翔宇的创作在材料和概念的双向试验中展开,他试图探究个人丶社会丶历史与文化在不同语境之间,认知与误读所延伸的可能性。《无题》(2018)是何翔宇探索意识与行为之间是如何在被约定以成俗,又是如何因异地而生变。本次展出的作品涵盖了2015到2018年间,亲友与工作夥伴寄与的17张名信片,其中包括了艺术家儿子所赠的涂鸦贺卡。相较於手机简讯,在尺寸的限制下,明信片的图像标记了某个旅程或者经验的美好,亦或是寄件人寄望收件人的特定印象。寄送明信片成为一种颇具仪式感的社交关系,它挟带了寄件人的意念和视野,同时也携带了收件人珍视到来问候的期望。对艺术家来说,这样的行为筑起了一种假设性共识,以极具感染力与戏剧性的方式,勾勒了人际关系的外缘与想像。艺术家挑选了相框中的背纸,希冀藉由与贺卡之间的构图丶色彩等物质关联,作为一种铭记而存在。这种双重想象的互动交流,因物质而得以留存,在时间的推移当中,作为一种未来得以回望的座标。
​
​

​​黄然, 一张(无耻的)自画像, 2015, 布面油画, 180 x 150 cm, 70 7/8 x 59 in
​​黄然
一张(无耻的)自画像, 2015
布面油画
180 x 150 cm
70 7/8 x 59 in

艺术家黄然的自画像系列是对自己影像创作的一种延展,是关於「表演」的一个持续进行的观念项目。他在绘画的过程中自编、自导、自演,将自己设想成着名的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并模仿其画进创作。《一张(无耻的)自画像》(2015)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Golden Palace Dot Com Silverman”除了荒诞感之外,名字暗含对於未来的期许,可视为艺术家对於自我实施的心理催眠治疗。相对於方格底图的理性结构,无耻的策略也成为一种反抗命运的可能途径之一,与此对应的,是艺术家用本人名义,窜改(挪用)基彭伯格的抽象图示,而更接近於那个已经逝去的人面对世界时的生命态度。这个荒谬的吉尼斯纪录也被塑造成一种鼓动与哄骗共存的形式。这种实践的本质将反映出历史对於当代实践的操控,于此同时在对彼此之间的关系与困境提出质问。
​
​




李明
运动, 2014(视频预览)
8通道数字录像
彩色、有声
通道1-4 2’30” / 5-8 3’50”

在《运动》(2014)中,李明身体力行了一系列动作:跑步、溜滑板车、爬杆、滑手推车,透过各种交通工具之间转乘——面包车、自行车、挖掘机、卡车、蹦蹦车(tuk-tuks),完成了一段自许的公路旅行。他将这些重复的动作通过八个视频同时呈现,尝试去探索在影像的时空关系之间,身体作为中介的意义。这件极富实验性的作品模仿了电影里的长镜头手法,并利用了影像中表演者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度。传统意义上长镜头通过复杂的镜头运行配合精细的主体切换,在戏剧性的空间跨度之下,强调了电影叙事的真实性。李明由这个概念出发,他让摄影机尽可能保持与自己相同的速率朝着相同方向运动,并设法让自己维持在画面中央。在影片最终,李明完成了他的旅程与任务并以跑步作为全片的结局。在一切的努力之後一切又回到了原初,艺术家仿佛在跑步机上,完成了一切的挑战,却从未到过任何地方。个体对於外在现实的回应与对抗,在一种徒劳却不断追寻归属感的欲望之中展现。

​


​​洛斯・卡平特罗斯, Comodato, 2018, 单通道2K录像, 21:9, 彩色, 有声, 22’36”
​​洛斯・卡平特罗斯
Comodato, 2018(录像截帧)
单通道2K录像,21:9
彩色、有声
22’36”
​© Los Carpinteros
​图片:致谢Los Carpinteros及柏林KOW
​
洛斯・卡平特罗斯的录像作品《Comodato》(2018)透过一场穿越於一栋宅邸十二个房间的游历,一窥古巴私人生活的面貌。镜头始于古巴社会结构顶端,从彰显财富的华丽建筑,到风格朴实的家具,而终於卑微的底层居住环境。其中生活状态的逐层转变在一镜到底的手法之下,逐步推敲以至难以察觉,直到前後之间的差异变得不容忽视。影片藉此驳斥了“阶级差异不存在於古巴社会”的神话,然而这部影片也并非是一个关于贫与富二者之间的故事。显而易见的是,每个室内皆带有同等的尊严与各自的风景;每个房间的差异,隐藏於细微末节之中,提示了人们适应而栖息於环境的方式其实终将趋於相似;然而这样的相近,在影片播毕的瞬间,也忠实确切地对应出各个阶级之间的处境,所谓差异其实环环相扣,然而不同却也无处不在。

​

倪灏, 香烟派对, 2015, 烟灰、10个烟灰缸、香烟、丙烯颜料
倪灏
香烟派对, 2015
烟灰、10个烟灰缸、香烟、丙烯颜料

《香烟》系列(2015-2018)是倪灏由吸菸者往往聚集於指定场所而产生的特殊状态,对全球普遍存在的吸烟文化进行检视。倪灏从各地收集各种各样不同品牌的香烟和烟灰缸,在作品中将人们吞云吐雾的时刻汇聚在装置作品的布阵之中。吸烟的行为所产生的矛盾效果吸引了艺术家对於该行为意义的进行观察:尼古丁既是镇静剂也是兴奋剂;它刺激大脑负责愉悦和兴奋的区域释放多巴胺,但与此同时,它让人成瘾丶引发癌症,并对环境有害,却有为数众多的人口需要靠它维持生活日常。《香烟》系列作品中,尺寸与形式因每次展出而有所不同,外在形态的改变反映生活中不同的场景与不同的人群,如同邀请观者参加一个离奇的派对,饶富偶发艺术中即兴的态度与趣味。由烟灰交错组成的结构如同游乐场中云霄飞车的轨道般盘旋而上,在人们自由来去之间,并提供了一种短暂逃离生活现实的快活。

​

仇晓飞, 庙底, 2014-2015, 布面丙烯裱於木板 白瓷老挂钩 塑胶网袋 木球, 210 × 144.1 × 13.5 cm, 82 5/8 x 56 3/4 x 5 1/4 in
仇晓飞
庙底, 2014-2015
布面丙烯裱於木板 白瓷老挂钩 塑胶网袋 木球
210 × 144.1 × 13.5 cm
82 5/8 x 56 3/4 x 5 1/4 in

仇晓飞长久以来对绘画材料的物质性及抽象绘画历史研究,在作品《庙底》(2014-2015)中由画布裱于木板的丙烯画作展现开来。画的中央上方是一棵翠绿的万年青被炽热的桔红色光晕环绕。在其下方一连串黑白相间的表现性笔触,在混沌交杂之中延伸到画面底部。一尊貌似坐佛造型的剪影出现在右下角,相对於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偶然生成的数个负形轮廓,并呈了艺术家对材料在绘画空间中自治属性的探索。在这些抽象的形态中,两个由网袋悬置的木球略显荒诞的出现在画面中央下方,作为了一个不具特定功能的现成物,亦或者一个男性生殖符号的想像。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图像与材料,抽象与具象,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回应了中西绘画之中的断裂;俗世的实用价值与形而上的精神想像在材料的各自运用中,得到各自立身与表述的空间。
​





圖片
​陶辉
唯一具体的人, 2018(展览现场视频预览)
全息风扇、喇吧
10’35” 
版数:3+1AP

陶辉的童年成长於雾气弥漫而不见杨子江的重庆山上,聆听村里年长妇女之间口耳相传的八卦,以及荒诞的奇闻,成为渡过在网路与资讯相对匮乏时光当中的调剂。电影、电视剧、真人秀这些大众文化的产物,与人际之间转述的故事,成为艺术家影像作品中的启蒙与资产,流行戏剧与个体经验在口耳相传与郢书燕说之间,为艺术家的独特叙事方式展开新局。在《唯一具体的人》(2018)中,陶辉创作了一段虚构的情节: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中国女人,对着空气喃喃地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和生活中的琐事。影像伴随着旋律,念白和吟唱让投影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丰富。陶辉借由戏剧中角色的对应与归属关系的模棱两可,在犹如魂魄一般的影像特质中呈现了一个由影像与媒体建构的超真实世界。人物独白与哼唱在影像片段随机的结合,构建出一个开放的叙事关系,将全片并未出现的远方情人对应在观者自身的记忆中而存在。
​
​

徐渠, 橡胶(静安寺), 2018, 橡胶丶钢线, 尺寸可变
徐渠
橡胶(静安寺), 2018(局部)
橡胶、钢线
尺寸可变

徐渠的艺术实践包含影像丶摄影丶雕塑丶装置和绘画等多种媒介。在作品《橡胶(静安寺)》(2018)中,前来上海静安寺朝拜和还愿的人们在宗教性的场景之中引发了徐渠对宗教仪式的观察:人们朝拜於神佛全心真意地奉献而企求获得庇佑。在香客的祈祷与跪拜之间,艺术家回身面向香客——以寺庙里佛像的视角拍摄了朝拜的人群。接踵的祈祷者丶鼎盛的香火和炽热的香炉,以及寺庙建筑本身,都被视为奉献者通过不同庄严仪式而捐赠的财富和祝愿的累积。徐渠选用了这些场景,并用橡胶垫裁剪出相对应的轮廓并且将之用金色钢锁捆绑起来。这组装置作品中材料的对应,营造出一种刚健却又颓废的气质,俗世生活中生命的光谱两端通过展厅内交错卷起的橡胶垫,入世与出世的对立,财富与宗教的抉择,在艺术家回盼的瞬间於俗谚“求人不如求己”中获得了答案。
​


杨健, 雨水, 2018, 钥匙丶马达, 尺寸可变
杨健
雨水, 2018(局部)
钥匙、马达
尺寸可变

杨健的艺术创作扩充了被忽略丢弃物件的多义性与可能性。在《钥匙》(2018)中,杨健从各地收集功能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废弃钥匙,将它们悬挂在一个回旋连动的链条上,经由窗户,越过院子里的小弄堂,串联起画廊空间与对面的日租房。每一把钥匙都能开启一道门或窗,通向另一个空间,使得人们可以穿梭於楼宇和不同的空间场合之中。对于杨健来说,场景的切换与联系松动了现实的禁锢。链条上数以百计的废弃钥匙,将院子里不同的空间和人们的日常活动串联在一起。人们游走於弄堂与街道之间闲谈丶购物丶通勤丶工作,钥匙开启了各个节点以及人们在不同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与愿望,杨健的钥匙摆荡於在微风之中,这件作品狭小的弄堂里见证了城市的拥挤和繁忙。
​








GALLERY VACANCY
200021​上海市黄浦区
云南南路261号6楼
+86-(0)21-62411239
INFO@GALLERYVACANCY.COM
周二–周六 10AM–6PM
订阅
INSTAGRAM
EN
  • 艺术家
  • 展览
  • 博览会
  • 新闻
  • 视频
  • 联系
  • EN